搜尋此網誌

2023年12月16日 星期六

ChatGPT 應用 - Multi-Tabs or Multi-Accounts?

 ChatGPT 應用- Multi-Tabs or Multi-Accounts?




Multi-tabs 單一帳號下同時開啟多個ChatGPT分頁。 Muiti-Accounts 多個不同帳號,採用不同瀏覽器同時登入使用。 採用multi-tabs的好處在於可以完全獨立分開對話主題,單頁中的對話主題維持特定一貫效果,這種方式對於複雜的主題內容,例如半導體專利技術分析,在操作上就會出現影響,因為當我們使用chatgpt進行半導體領域技術研究和分析的時候,由於技術涉及的廣度與深度,我們需要不同領域領域的外部專家以及由專家提供的方法論工具相互整合應用,以創造出更好的效果。

這裡會出現的問題在於,如果使用同一帳號,這個帳號的資料內容就會被外部專家所得知,我們希望每個不同領域的專家分享其專業應用成果,但又不希望這些外部專家了解我們其他主題內容。因此multi-account的方法就會比較合適。

此外multi-accounts的方式也適合於中小企業SME內部使用,例如不同的部門的使用,研發、財務或是行銷等。


綜合整理資訊如下:

Multi-Tabs

     1. 單一領域應用:當工作集中在一個特定領域或主題時,使用多tab可以幫助保持對話的組織和一致性。

     2. 個人使用:個人用戶在探索不同主題時,可以開啟新的tab來分隔不同的對話線索,而不需要擔心隱私外洩或資料共享。

     3. 臨時性任務:對於短期、臨時或不涉及敏感資訊的任務,多tab可以提供足夠的分隔,同時保持操作的簡單性。


Multi-Accounts

     1. 跨領域協作:在需要多個團隊或專家共同參與的專案中,使用不同的帳號可以確保每個團隊或個人的工作和資料保持獨立。

     2. 隱私和資料保護:對於涉及敏感資訊或需要嚴格資料隔離的場景,例如需要與不同外部專家協作的半導體技術研究,多帳號可以有效保護每個參與者或團隊的隱私。

     3. 組織內部使用:在企業或組織內部,不同部門可能需要處理不同類型的資訊。 分別使用不同帳號可以幫助維持部門間的資訊安全和隔離,如中小企業(SME)的不同部門。

心得: 基本上multi-accounts相對適合需要跨領域分工的下協作使用,例如我可以將特定帳號內的GPTS分享給正在和不同領域專家協作創造GPTs的情況下,而不洩漏我自己的其他資料對話內容,而multi-tabs適合 單一應用領域的情況下使用。

2023年12月12日 星期二

為什麼我會購買多個 ChatGPT Plus 帳號 (1)





為什麼我會購買多個 ChatGPT Plus 帳號,分享一下我自己的理由,主要有以下幾個面向:


1. 維持上下文的一致性:在處理複雜的技術主題時,可能需要連續提出多個相關的問題。 由於 ChatGPT 的上下文視窗(即它一次能記住的對話內容的長度)有限,使用多個帳號可以幫助維持不同主題的連貫性和一致性。 這樣,每個帳號可以專注於一個特定的主題或問題系列,避免混淆。

2. 情境一致性的維持:在處理涉及高度技術性的主題時,連續性的問題探討往往是不可或缺,因此會需要連續提出多個相關的問題。 鑑於ChatGPT 的上下文視窗具有一定的限制(即它在一次對話中能夠記憶的內容長度有限),採用多個帳號可以有效地保障針對不同主題的討論在邏輯連貫性和主題一致性上不受干擾 ,幫助維持不同主題的連貫性和一致性。 這樣,每個帳號可以專注於一個特定的主題或問題系列,使得每一個帳號能夠集中精力處理一個特定領域的主題或問題串聯,有效降低主題混淆對問答輸出品質的風險。

3. 方便管理大量問答資訊:對於技術領域的用戶,特別是在涉及處理豐富大量專利資訊和技術細節的主題時,單一帳號的管理難度變高,一個專案下來,處理相關專業資訊往往會累積到4~5百個問題組合,難以有效管理所有相關的對話和資訊。 多個帳號可以讓我更好地組織和追蹤延伸使用這些相關資訊,目前來看可以提高資訊管理上的靈活性和節省作業時間。

4. 提高效率和準確性:透過將不同技術領域的技術主題或專案分配給不同的帳號,可以提高處理每個專案的效率和準確性。讓帳號內的每個對話可以更專注和深入,減少資訊混雜和誤解的可能性。

5. 方便團隊協作:在多個服務對象的環境中,不同對象成員需要處理不同的專案或主題,甚至開放部分內容給服務對象使用。

擁有多個帳號可以使服務對象使用上專注於目標專業領域,並且保持團隊內部資訊的同步和一致。

或許可以將平台服務結合chatgpt,這個部分曾考慮過,為了避免不必要的未知風險,還是採用目前手段比較可控。
另外也可以接企業API,客戶使用量很難管控,增加成本風險,加上想等GPTstore出現以後再做進一步考慮。


整體來說,我覺得目前如果需要處理大量、複雜或多樣化資訊的用戶,特別是在技術、科學研究或專業領域中,擁有多個ChatGPT Plus 帳號的確可以提高工作效率,確保資訊管理的有序性,並提供 更準確、深入的答案和解決方案。 雖然,這種做法會增加一些成本,不過對於現有的商業需求基礎價值支撐下,目前可以暫時忽略。

2023年12月11日 星期一

未來知識教育趨勢-AI的影響

 未來知識教育趨勢-AI的影響






假日到朋友位於基隆山上所經營的農莊拜訪,距離上次來這裡剛好整整三年了,景物依舊,人事皆存,看到老朋友們非常高興。


於是便多喝了幾杯茶水,聊開了,相互分享一些見聞後,頗受啟發,摘要心得分享給有興趣的朋友們參考。



1. 知識教育與AI的關係及其兩極化發展:知識教育受到AI 的影響將會朝向兩極化方向發展。

AI技術正在轉變教育方式,從傳統教室學習朝向更個性化、可自我調整適應的學習模式。
這裡兩極化是指,一邊是高度個性化、AI輔助的知識學習方法,另一邊是傳統、非個性化的知識學習方式。

AI可以提供個性化的學習路徑,幫助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節奏步調或模式來學習知識,不過由於使用AI需要一定資源,同時也可能加深教育資源的不均等分布。因此這一塊一定需要政府介入,讓這樣的資源可以讓所有學生使用,在少子化的社會,讓每個人都能找到自己的專長,利於提升國家競爭力。
可以明顯預見到的是傳統教育模式將會受AI工具的影響而逐漸轉變。


2. 知識體驗與應用的價值:知識教育中的知識體驗與知識應用將會體現出極端價值。

在現代教育中,單純吸收知識已不足夠,隨著科技發展速度加速,知識教育與科技應用之間的落差正在加速擴大。

知識體驗和知識應用變得更加重要。也就是學習過程應更注重批判性思考、問題解決和多樣化的創新能力培養,而不僅僅是知識的灌輸。將學習的認知層次從過往單純的記憶與理解,透過AI 提高到整合應用與分析和評估甚至創造模式,一次學習模式就可以同時提高多層次認知並快速整合的教育層面。


3. 底層知識邏輯與創新商業模式:底層知識邏輯的整合將會翻轉出不同的知識創新商模與知識學習口碑,如何衡平這兩者將有機會創造新商機,例如,如何在台灣市場創造破億元的知識培訓規模。

對基礎知識原理的深入理解,配合底層知識邏輯整合,可以推動創新和新的商業模式。例如,將教育與數位技術(AI, AR/VR/MR, 區塊鏈技術等)結合,開發新的學習平台或教育工具,這可能在不同的特定市場(如台灣)產生顯著的經濟規模影響。


4. 數位轉型時代的新知識需求: 數位轉型時代,企業對新知識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迫切,這個新知識需要完善的知識體系,已經開始逐漸捨棄需要大量時間累積的片段式知識,例如傳統填鴨式教育。

隨著新興數位技術的快速發展,企業需要更有系統的新知識來適應這一變化。例如 AI, AR/VR/MR, 區塊鏈技術結合數位轉型服務等。
這包括了解最新的技術趨勢、數據分析、企業市場服務線上策略等。

企業正尋找能夠快速適應並利用這些新知識的方式,這一塊與傳統知識與花時間累積的學習方法的模式將會越來越無法滿足企業應對數位轉型變化的需求。


5. 新知識體系對企業管理的影響:新知識體系將為企業帶來多重複合的管理效能,將企業管理結合完善的知識體系培訓,進一步向上拉高層次。

將這些新知識整合到企業營運與管理中,將可以縮短企業內部溝通時間,提高決策的效率和效果。

例如,利用數據驅動的決策制定過程,或者應用新的教育技術來提升員工技能和效率以及溝通模式。

例如將系統創新工具知識引入企業集團內部甚至供應商,當企業集團內部以及供應商可以將問題利用特定創新工具的問題模型描述,在相同的系統知識下相互溝通,避免因為語言造成問題描述差異產生認知落差,有效降低溝通成本。

在國際社群中,看到這種整合方式已經被很多跨國集團所採用多年,被證明能夠幫助企業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減少溝通障礙,提高營運與決策效能,進而保持優勢。


#AI
#知識教育
#企業創新

2023©汪周禮@智合創新

歡迎訂製企業創新培訓課程

service@iiiinnovation.com

2023年12月5日 星期二

新創企業的成功核心 - 基於產業生態系統的商業模式

 

新創企業的成功核心 -  基於產業生態系統的商業模式





擁有先進技術、優質產品和出色服務固然重要,但若缺乏精心策劃的商業模式來整合這些元素,可能會在價值創造過程中遭遇不必要的損耗,甚至對新創未來的長期發展埋下競爭陰影,在創業初期3~5年內如果不能解決,未來可能會出現非常讓人遺憾的事情

雖然初期的商模和發展中以及成熟型新創的商模會有所不同,但持續開發商模並改善與設計,對新創競爭力的提升,百利而無一害!


如果不能好好規劃商業模式


這就像擁有一座資源豐富的水庫,但由於管道和發電設施設計不當,無法有效轉化水力為電能,導致資源浪費並降低轉換效率。在這種情況下,價值鏈的傳遞相當於能源的收集、儲存和分配,而高效的商業模式則如同一套高效能的水力發電機組,能根據市場環境和企業背景制定適合的運營策略,將技術、產品和服務的特點結合成一個有效的系統,從而高效轉化為盈利。


同樣的道理也適用於太陽能和風力發電。例如,擁有廣闊的太陽能板但缺乏有效的能源管理系統,就無法將太陽能最大化地轉換為電力。在這種情況下,一個高效的商業模式就好比一個先進的太陽能轉換系統,將技術、產品和服務的特點有效整合,以最大化能源轉換效率。


而對於充滿潛力的風力發電場,如果缺少有效的風力轉換系統或配置不當,同樣會導致能源的浪費和轉換效率的降低。在這裡,一個高效的商業模式就像是一套先進的風力發電系統,能根據特定市場環境和企業背景,制定出最佳的策略,並將技術、產品和服務融合在一起,確保資源的高效轉化。


最後,需要強調的地方是,在市場獲得經濟上成功的技術、產品和服務往往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會集體出現在一個看似理所當然的複合型商業模式中,形成一個互補共生的產業生態系統。


這意味著,真正能夠賺錢的技術、產品和服務通常會聚集在一起,形成一個複合型商業模式,並且,結合在地市場產業經濟模式,創造出一個互補共生的循環生態系統。


本段文章影音

https://ai.invideo.io/watch/OkrnpqIp82T

video link(generated by invideo AI)


Startups ─ How to Build Business Model 

新創如何打造商模



商業模式設計並沒有特定的方法,目前很流行的商業畫布(Business Canvas) 法,類似一個核檢表,主要協助創業者能夠完整的列出一些資訊,而且商業畫布,或許可能適合對商模已有基礎概念的創業者。對於新創,我更建議其他的方法。例如以下的"商模金字塔建構法"(我自己取名的)。

商模金字塔建構法只需要你有四種清楚的基礎核心認知,就可以輕鬆套用到數十種不同的商模,這四種清楚的基礎核心認知就是:

你的客戶是誰?Who

也就是你的目標客戶TA(Target Audience) 要非常明確,就算TA範圍很廣泛也不要緊,但仍需要範圍內的TA標示分類清楚,這樣你會更有利於打造複合商模。

客戶為什麼會出錢? Why
你提供的價值服務是否擊中客戶痛點,也就是當客戶第一點看到妳的技術、產品或服務,就願意掏錢。

痛點的挖掘並不容易,因為這代表客戶目前商模(價值獲取模式)遭遇到的關鍵問題,因此,沒有人會願意把自己的問題攤開在陌生人面前,而且這個陌生人還要你付錢解決這個問題,除非你是醫生。


客戶需要甚麼?What

前面這個順序很重要,常看到一些新創,有了產品或技術或服務,就想出來找客戶,這就像是先射箭再畫靶的概念,但現實可不會讓你這樣做,因此很多新創花很多資源在行銷和找目標客戶上面,造成還沒有賺錢,成效還未知的情況下,就開始花大錢在行銷業務上面,非常燒資源。

需求探索類似新產品開發模糊前端(New Product Development - Fuzzy Front End) 的概念,這是一個持續的進程,往往需要有市場變化的敏銳度、概括客群的初始需求,結合技術與產品開發的技術與管控成本的能力。

過去參與企業的新產品開發活動,目標客戶的需求探索往往長達半年之久,因為從需求找到的價值鏈,會成為堅實的商業模式基礎,當你找到的需求組合越是縝密,你所能打造的商業模式所衍生出來的產業鏈、甚至生態系的機會更高

(*需求基本分為五大類,這些類別都分別有對應的供應商和合作夥伴,因此如何透過需求整合這些供應商和合作夥伴,將會影響是否能成功打造出互補共生的產業鏈生態系)。


如何傳遞價值?How

這一步,具有畫龍點睛之效,就是如何將你的產品、技術與服務,成功的傳遞到客戶手上,這裡會決定產品、技術或服務的價格與利潤的空間。

簡單一點來說明,可以從 ESG 的角度切入,由產品生命週期碳管理角度來看,相對就會清楚,這些生命週期中接觸到的供應商、合作夥伴以及客戶,甚至售後的服務與產品回收等,每一個階段都須要納入考量。


WHO-WHY-WHAT-HOW法,這是瑞士頂尖商學院教授輔導企業所採用的方法,簡單直接,非常實用。


本段文章影音

https://ai.invideo.io/watch/tWQseW23igQ

video link(generated by invideo AI)



想要知道如何打造商業模式,歡迎來找我諮詢。

service@iiiinnovation.com

2023©汪周禮@智合創新


AI 與人類:輔助共生而非競爭取代

  AI 即使發展到AGI (通用人工智慧) 也不會取代人類,只要人類繼續學習成長不斷提升。AI 學習到的資料,也只是人類已經完成的知識,真正的創造力,是突破不同情況的需求限制所展現於當下的新知識,這一塊,還是需要靠人腦才能完成。 AI不會取代人,只會取代那些不會使用AI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