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22年11月15日 星期二

FTX加密貨幣交易所事件心得2022nov

 


最近(2022.11月初)全球第三大加密貨幣交易所發生大事,320億美金估值的企業爆出80億美金的資金缺口,竟然撐不住兩天就宣告破產了!(*1)


以下是筆者長期關注區塊鏈技術應用,分享FTX加密貨幣交易所事件的心得:


加密貨幣是區塊鏈技術應用之一,也是最早的區塊鏈技術應用。
目前的區塊鏈技術應用類型十多種,加密貨幣也只是其中之一,根據區塊鏈技術的本質,或許可以簡化看做是一種未來世界知識經濟發展的基礎技術,從這樣的角度理解,就比較容易些。

加密貨幣從開放銀行(open banking)到開放金融(open finance)的發展過程中,加上幾次QE資金浪潮的推波下,加密貨幣的衍生性金融商品資產發展模式超越傳統金融商品迅速集中大量資本,遂成為最受資本市場矚目的焦點。

就目前已知的加密貨幣風險事件來看,加密貨幣要取代傳統金融或是說要當成金融市場的烏托邦理想,仍然有非常遙遠的路要走,從悲觀一點角度來看,這條路的終點很有可能是一個被設計好的懸崖 ─ 資本羊群效應。

不受管控的資本型態,最後終將迎來毀滅的局面,畢竟在資本的天性下,人性是不可被考驗的!

加密貨幣的風險種類很多,這些風險來源於不同的面向,從商業模式架構上的缺陷以及技術應用於商業模式的資安風險,再加上人性對資本渴求的偏差行為,產生眾多不可控的風險來源,這也讓加密貨幣市場更難以被傳統大眾所接受。
區塊鏈 (BC) 技術與應用培訓教材P.63

區塊鏈技術商業應用難度在於其本質包括了新興數位技術和未來數位經濟型態跨域整合的複雜性,這樣的複雜性又摻雜多樣化的資本商品的應用,使得這樣的技術更容易被誤解。

區塊鏈技術應用除了加密貨幣以外,目前應用範圍廣泛,對照數位經濟的核心本質來看,是唯一涵蓋數位內容創作、數位內容傳播與數位內容儲存為一體的資訊技術。

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參考IBM和AMAZON對區塊鏈技術的簡單介紹:

#數位商業模式
#技術應用

2022©汪周禮 2022.11.15
區塊鏈技術應用科普課程 - 歡迎來信詢問
service@iiiinnovation.com
(3i + innovaiton)

題目:區塊鏈 (BC) 技術與應用 (3~12hours) 次標題:未來數位經濟時代的商模基礎 培訓大綱 1.區塊鏈前世今生 – 歷史(1989~) 問題與討論 1 2. 區塊鏈技術與應用 – 區塊鏈本技術/ 智能合約/ NFT 問題與討論 2 3. 區塊鏈攣生兄弟 – 加幣貨幣與其風險介紹 4. 區塊鏈應用現況 – to C & to B (區塊鏈生態系 & 商業模式) 問題與討論 3 5. WEB3.0 元宇宙簡介 6. 區塊鏈 未來與挑戰

2022年10月31日 星期一

突破慣性思考模式的方法 - TRIZ篇



關鍵字:慣性思考、mindset、TRIZ
#慣性思考 #mindset
#TRIZ

突破慣性思考模式的方法 - TRIZ篇

2022.10.30 汪周禮


慣性思考是常見的創新殺手(Innovation Killer),如何突破慣性思考,有很多種方法,這邊分享TRIZ創新工具實務上克服慣性思考的基本應用原理給有興趣的朋友們參考。

key words: #慣性思考 #突破慣性思考 #mindset #問題模型 #問題典範移轉 #系統創新 #跨領域創新

能否突破慣性思考模式是創新的關鍵,突破慣性思考模式的解決方案常常有個顯著的特徵,那就是在被某一個問題困惑已久,想破頭也找不出答案時,當知道解決方案的時候,會有
“A~ha! 原來如此! 當初怎麼沒有想到!“
這種想法出現。
會有這種反應,就代表該方案是一種突破慣性思考模式的解決方案!

在過去應用TRIZ 創新工具提供解決方案的過程中,常常會出現很多具有這種特徵的解決方案!

當事人往往在知道答案以後,會有一種想法就是 “ 這方案概念明明很簡單直接有效,為什麼當初會沒想到” 的想法。

不過,如果仔細思考一下就會發現,越是簡單直接有效的解決方案,越容易被現有系統的慣性思考模式所束縛,為什麼?


這是因為當以微觀的角度來思考問題時,會被系統現況的物理條件所限制,當再轉換由巨觀的方式來思考問題時,常常會發現巨觀資訊角度下的概念方案,往往會與現有系統脫勾,也就是連接程度或相關性不足,在將巨觀的概念方案具體應用到系統微觀層面時,無法解決系統的物理限制!這種情況出現時,概念方案無法轉換成具體的解決方案,就會淪落成為天馬行空的想法!

通常,如果要能產生具有突破慣性思考模式的解決方案,就必須要先把受到物理條件限制的具體問題,轉換成問題模型,運用問題模型,暫時跳脫系統限制與束縛,也就是將具體問題濃縮成系統架構下的問題模型,這種方式我個人稱之為問題的典範移轉!

只要能根據這個問題模型產生概念方案,就會因為問題模型與原系統產生相關連結,提供能夠應用於原來系統的具體解決方案,而這類的解決方案,往往具有突破慣性思考模式的特徵!

能夠產生具有突破慣性思考模式的解決方案,其關鍵在於有能力根據具體問題,建立原系統的問題模型!

根據經驗,一個問題模型往往能產生一種以上的解決方案,當能夠建立的系統問題模型越多,能夠產生的具體解決方案就越多,曾經在一個迴避市場競爭對手的專利布局大專案中,根據問題模型,產生5種以上的不同解決方案,最後根據競爭策略,選擇一種實施在產品上,最後成功的成為該企業提供給客戶的產品技術方案之一!


在新產品技術開發的過程中,我們可以發現,當產品越精密、產品技術就越複雜,產品系統的客觀物理限制條件就非常多,這些物理限制條件就會自然而然地形成慣性思考模式,限制了創新方案的可能性!

系統創新工具之所以爲創新工具,在於這些工具能夠有效克服思考慣性,協助人們快速而有效地產生具有突破慣性思考模式的解決方案組合!

當使用者熟悉系統定義與創新工具的應用特徵時,就可以很輕鬆的改變系統定義,將這種系統創新工具應用在不同的領域之中!

2022©汪周禮 Jou-Li Wang @智合創新


DFP (現代TRIZ和專利應用整合課程)
DFP Design for Patentability 受到WIPO/EC/MIT/Tufts/MATRIZ 五大國際單位聯合推廣


更多古典/現代 TRIZ創新工具課程歡迎個人或企業來信詢問
service@iiiinnovation.com   (3i + innovation)


TRIZ講師介紹

2022年10月27日 星期四

產品技術專利布局實務 (高價值/高品質專利理論與布局)


關鍵字(KEY WORDS):產品開發、專利布局、創新產品、迴避設計

緣起

對企業競爭有價值的專利技術就值得申請專利甚至運用專利布局進行保護,而產品技術專利正是屬於這種具有高價值並值得運用專利布局進行保護

key words: 專利布局、高價值(品質)專利布局、專利布局迴避、專利布局策略、產品開發、創新產品、迴避設計
#專利布局
#創新產品
#迴避設計

---

最近(2022.10.26)看到一則專利新聞,標題如下: 

"二維碼“掃一掃”專利首戰失利!保護範圍不夠大,還要迎戰蘋果支付寶"

新聞內容中有一句話引起我的注意,所述如下:

專利保護範圍的問題,簡單來說,還是權利要求寫小了,說明書的實施例寫少了。

上面這句話完全正確! 

取得最佳的專利權利要求範圍(claim),是專利申請的關鍵目標,然而最後核准取得的專利權利範圍(claim scope),需要得到技術內容實施例的支持,這是專利申請的基本準則。然而權利範圍的大小,如果要能經得起考驗,實施例的佈局就很重要,特別是有價值的專利,往往要能經得起專利無效行政訴訟的挑戰。


從實際專利訴訟案件我們可以看到一些專利布局的問題,最明顯的就是保護範圍不夠大,以及專利說明書品質不佳。實務上來看,有時候專利說明書品質不佳,不見得是專利事務所(代理機構)的問題,以我自己在美商和台企10多年的專利管理實務經驗來看,有時候,發明人也要負一部分的責任!

  

想要的很多,能給的很少

 為什麼? 我已經付錢給事務所了啊,事務所就要幫我弄到好!

或許發明人或申請單位會這麼想,在花錢就是老大的心態下,這很正常,也很常見。

專利說明書的產出和權利範圍架構設計完全依靠運用文字高度密集的手段達成,也就是單純的使用文字來表達技術,同時打造法律賦予的權利範圍,這是一種高強度跨域思維統合的工作!

有時候會遇到一種情況,雖然發明技術方案非常好,應用上看起來也很有市場商業價值,但是如果發明人提供的實施例不足,就會具體影響到權利範圍的大小,就專利法審查基準的角度來看,就會出現說明書實施例所提供的說明範圍不足以支撐專利權利範圍,換句話說,想要夠大的權利範圍,實施例的說明程度,就必須支撐起那樣的權利範圍,如果沒有足夠的實施利來闡釋發明方案,那麼權利範圍就容易受到限縮,就算透過答覆技巧通過審查拿到看似夠大的權利範圍,但在面臨專利無效訴訟的高強度檢驗下,這樣的問題(實施例不足以支撐權利範圍的問題)往往就會浮現檯面,而且,這種情況在不同的國家中,很常見!


所以我們可以說,專利的品質要能經得起訴訟檢驗,否則拿到的專利證書可能淪為一紙獎狀。

 

平衡想要的和能給的


進入企業處理專利之前(俗稱IN-HOUSE IP,即企業智慧財產權人員),曾在專利事務所(IN-FIRM)撰寫過台積電等科技大廠的專利申請案件,那時候就知道一個好的權利範圍,需要至少三個發明技術的實施例支撐,這樣才不容易出問題,確保專利說明書品質的可靠性和穩定性。後來,擔任IN-HOUSE後,更是發現三個遠遠不夠,特別是對於有市場價值企業產品的技術布局而言,最少能擴充到五個以上不同樣態的實施案例,這樣權利範圍的設計與組合才會更靈活,建立更大的權利範圍。

 

 專利布局沒有實施例都是海市蜃樓


在服務軟體企業的時候,身為IN-HOUSE IP的我,為了盡最大能力建構高價值產品技術專利布局

,就和研發充分合作,運用創新工具,產出七種不同流程樣態以及超過兩百多個可行的實施案例!最後與研發高層充分溝通與討論後,根據企業競爭策略與商業模式,選擇不到10個實施例寫入專利說明書中。

 

之後依照發明技術方案的實施利組合架構與特徵,設計出對應的權利範圍組合,再根據這些檢索結果,決定具體的申請策略與申請方案。

有具體市場產品價值的技術就是要這麼玩。

 

專利申請策略的關鍵在於避免因為過度揭露對公司商業模式造成影響,特別是對於技術型的公司,這點很重要,這也是企業老闆最關心的部分。(*2 權利範圍的創造性要件分析預測和評估理論與實務技巧)

 

畢竟真正有價值的專利布局必定和企業商業模式有關,否則老闆怎麼會願意砸錢布局呢?

 

 

產品專利布局的主要階段

 

這邊將過去在企業IN-HOUSE IP執行產品專利布局案例,彙整經驗分享給大家參考。參考下圖所示。


產品專利布局主要可區分為四大概念架構,即技術系統方案組合、布局模型建構、布局模型分析與評估以及最後策略與執行,這四大架構所組合而成。

 

在這四大概念架構中,實務上,詳細的執行流程細膩而繁瑣,這邊摘要分享12個主要階段,提供給有興趣的朋友們參考。

 

12個階段摘要介紹如下:

1.     專利申請策略 (申請資源):主要是根據研發所提供的產品技術發明技術方案進行專利申請價值評估、申請方式評估(評估包括市場、對手、產品、國家等)與申請資源分析評估,最後出具申請策略方案。

 

2.     技術布局: 根據技術方案,運用多種創新工具,拆解出具體技術特徵並打造更多技術方案組合。打造系統技術方案組合。

 

3.     技術主要價值參數與趨勢確認  (20+recomandations):綜合產品價值因素和技術特徵,判斷價值參數與主要價值參數,應用技術趨勢分析因子判斷主要價值參數的發展可能性,推測產品未來的發展方向和發展空間。

 

4.     確認技術位置與發展策略 (Technology Trends Model):根據已知產學研技術現況,運用創新工具判斷技術占位,根據技術占位與現有產品資源和未來趨勢方向與空間,確認技術發展策略。打造企業產品技術專利布局模型。

 

5.     企業技術與市場競爭對手專利發展差距(clearance)分析:根據專利資訊分析確認目前市場競合現況與專利差距。

 

6. 市場競爭對手專利強度分析:分析主要競爭對手和近似產品的專利強度。

 

7. 市場競爭對手技術組織能力分析:運用專利資訊分析主要競爭對手和企業研發組織的技術能力。

 

8. 市場競爭對手專利布局分析:運用專利資訊分析市場競合對手的專利布局組合與強度和優缺點。

 

9. 專利地圖 & 競爭策略評估: 運用專利資訊圖表提供競爭策略決策輔助

 

10.專利迴避策略:專利迴避不單單用在競爭對手專利,也可用在企業自身專利布局,根據經驗,可以有效提升申請方案組合的專利布局品質。

 

11.專利指標評估:依照資源策略(RBV)方案進行篩選與評估所有的技術方案組合,採用多樣化的評選指標產出量化評估布局模型,作為企業管理層理性決策依據。

 

12.專利管理策略與佈局方案執行:依照企業資源與市場和時間規劃布局管理方案以及執行布局方案。

 

心得與結論:

專利布局方案的好壞有賴企業產品、研發、專利(in-house IP)和外部事務所(in-firm)專業人士,縝密分工與緊密合作,才能打造出高品質的專利布局方案。

 

作者

汪周禮

執行產品專利布局協助蒙恬科技獲得國家發明創作獎金獎(2016)
TIPO 2022年專利分析與布局競賽-賽前專家講座
超過10年以上 美台上市上櫃企業(美商與台企)專利管理操作實務經驗
企業專利商轉率超過40%

2022.10.27


意猶未盡,想學更多?

智合創新提供由淺到深的專利布局實務課程 專業人士(RD, PM, In-house, In-firm)

智合創新提供專利布局實務初階與進階培訓課程。

初階課程共24~32小時,包括實作練習討論6~12小時。

進階課程共21~48小時,包括實作練習9~23小時。

本課程涵蓋研發工程師、專利工程師(企業或事務所)、專利代理人及專利師之重要實務工作項目。結合創新工具之專利布局,利於申請人在運用專利時,提供更多布局手段提升競爭優勢。

課程之重點為專利布局手段與創新工具運用之技能養成與相關布局策略之運用,課程首先傳授工具知識與應用案例介紹,結合課後練習和題目實作的組合方式,以提高整體學習效果

 

本課程由創新工具的系統角度出發,介紹創新工具的理論知識與實際應用,並透過實際練習及討論,以培養學員獨立運用創新工具進行專利布局的技能。


學校單位課程

40小時

主要課程內容:

1、專利基礎系統工程技術方案布局法 6w2h概念介紹。

2、專利基礎系統工程技術方案布局案例介紹。

3、專利基礎系統工程技術方案組合布局實作練習。

4、創新工具之技術系統概論。

5、創新工具之技術系統組件布局原理介紹。

6、創新工具之技術系統交互作用布局原理介紹。

7、創新工具之技術系統功能布局原理介紹。

8、創新工具之技術系統布局案例介紹。

9、創新工具之技術系統轉換實作練習。

10、創新工具之理想技術系統原理介紹。

11、創新工具之理想技術系統案例介紹。

12、創新工具之理想技術系統布局案例介紹。

13、創新工具之特徵布局法─技術-功效矩陣布局法原理介紹。

14、創新工具之特徵布局法─問題-技術矩陣布局法原理介紹。

15、創新工具之特徵布局法─特徵-價值參數矩陣布局法原理介紹。

16、創新工具之特徵矩陣布局法實作練習。

17、創新工具之因果鏈工具原理與技術因果布局法介紹。

18、創新工具之因果鏈工具練習。

19、創新工具之問題組合布局法原理介紹─why法、魚骨工具與其多種應用布局介紹。

20、創新工具之問題組合實作練習。

21、專利權利要求範圍之系統特徵元件邏輯結合語意組合分析與布局法原理介紹。

22、系統特徵元件邏輯分析法實作練習。

23、創新工具之技術演進趨勢原理介紹。

24、創新工具之創新式專利迴避原理介紹。

25、創新工具之專利迴避設計軟/硬體成功案例介紹

26、創新工具之專利迴避設計練習

27、專案報告-每組20~30分鐘

 

 

智合創新 傳遞創新知識與服務

 

聯絡方式

電郵:service@iiiinnovation.com (3i+innovation)


2022© 汪周禮@ 智合創新


2022年8月25日 星期四

淺談區塊鏈商業模式應用




淺談區塊鏈商業模式應用




看圖(Data Source: CB Insights) ---
1. 29% - 受到加密貨幣崩盤的影響,整體區塊鏈投資資金大幅縮減將近三成。
2. 54% - 一億美元級的新創投資金額衰退到26億美金,降幅超過五成。
3.50% - 十億美元級的獨角獸本季僅剩下一半出生率。
4. 57% - 為了脫離崩盤的加密貨幣和錢包,本季高達37億美金,超過一半的資金湧向NFT, 遊戲, Defi, Dapp等 web3.0的新創。
5. 159 - 資金觀望的趨勢下,NFT、 遊戲和元宇宙項目仍舊吸引了159筆交易,但這也突顯出未來科技巨頭之間在元宇宙領域的競爭將會更加白熱化。


---說故事

巨觀角度

就新興技術本質來看,根據創新技術系統四大類五種發展階段的角度觀察,如何穿越死亡之谷,也就是要能到達生存點(transition point),關鍵在於是否能找到可以同時將目前市場需求串聯未來市場需求的商業模式的主要價值功能,若能打造這樣的主要價值功能(main value function),就有機會將創新技術整合到產品服務中,以其專屬優勢的商業模式傳遞給市場。

web3.0正好是一個區塊鏈技術應用下的發展機會,透過新興技術應用所產生的商業構想,或許能打造理想中的未來市場,但是關鍵還是在於如何順利連接現有市場到未來市場中的需求,打造擁有web 2.0 社群而又能應用新興技術的商業模式,NFT 就有這種的潛力。


微觀角度

NFT 避免了GDPR的尷尬,又能整合產品服務行銷進而獲利,運用NFT結合實體商業模式獲利,這已經從身邊朋友的獲利模式得到驗證。目前的瓶頸在於如何採用更有效率地方式,將帶有實體效益的虛擬服務串聯其實體商業服務的主要客戶。

在可預見的未來數位世界中,NFT與實體商業模式整合下的新瓶裝老酒的服務將會持續成長。

2022年8月23日 星期二

淺談新創商業模式 2

淺談新創商業模式 2


 https://www.inside.com.tw/article/28614-adam-neumann-flow

 WEWORK前創辦人再度出發,打造工作者的居住共享空間 - FLOW ,並提出"live life in flow"的口號。


這句口號很有意思,占看之下有點像是 "living in flow",也就是正向心理學(positive psychology,)所說的心流狀態(flow state),心流(flow) 這是由一位心理學家(Mihaly Csikszentmihalyi )1975年發現並命名的心理學名詞。在過去幾千年的宗教活動中,也有出現類似的意識狀態描述,例如禪坐或冥想等活動。

甚麼是心流狀態? 就是讓自己的意識處於最佳的體驗狀態中。

在心流狀態下,會讓自己將外界資訊當作無關緊要的東西,也會出現絕佳的注意力在目前所關注的事物上,同時對時間的變化體驗會明顯降低。心流狀態下的意識會產生八種特徵,專注於目標任務、對目標的反應速度增加、時間感受扭曲(加速/變慢)、有益的意識體驗、輕鬆自在、任運技能自在面對挑戰、意識和行為同步、感覺完全操控目標/任務。(*1)



根據新聞資訊內容,Flow已經獲得3.5億美金的投資,並且買下3000間城市公寓,初步推測應該是想打造疫情時代下,數位居家工作者設計的辦公環境。


這剛好呼應了過去指出 wework 需要打造虛實整合方案,規劃基礎核心價值以設計新商業模式以面對疫情的影響。(*2)

進一步觀察"flow"所購置公寓的城市,主要在美國東南方向,由邁阿密、勞德代爾堡都會區往北北西方向延伸到納什維爾和亞特拉等產業多樣化且密集的大都會區,如果配合"flow"意涵,或許打算試圖打造完美宜居且宜工的共享生活空間,讓工作者能夠創造更優質的工作效率。

 

to C的角度來看,對工作者而言,工作(魚)與生活(熊掌)往往難以同時兼得,如何兼顧,確實引人遐想。

 

另外從to B的角度來觀察,高品質的辦公環境,如果能進一步讓企業員工之間的溝通成本降低,或是企業決策成本降低,或是企業產品服務開發的試錯(學習)成本降低,若能建構在諸如此類的企業基礎核心價值上,那麼其商業模式就有很大的想像空間。

 

新創解決方案集中朝向高經濟價值領域發展,例如房地產,為了彰顯創意價值往往會變得更理想化,根據創新系統的理想指標來看,實施複雜度也會更高,而其隱藏的泡沫(失敗)風險相對也會比較高。亦或者是,新創解決方案太過簡化而無法對應其所宣稱的價值。

 

我們知道 ”The simple the better!” 

但是”The better the harder !!”

 

2022©汪周禮@智合創新

*1 Flow state

https://positivepsychology.com/mihaly-csikszentmihalyi-father-of-flow/

 

Other Reference:

http://positivepsychology.org.uk/living-in-flow/


相關文章:

*2 淺談新創商業模式

https://intellectual-integration-innovation.blogspot.com/2022/08/blog-post_22.html

2022年8月22日 星期一

淺談知識經濟架構

淺談知識經濟架構


要發展知識經濟,首先要了解知識經濟的本質,或許可以從知識經濟的金字塔頂端 - IPR 架構一窺精要。IPR知識經濟體系的關鍵在於完全講求應用價值,這也反映出未來知識經濟的基本特徵要素,資訊內容要有具體應用價值,而非單純知識資訊內容的創造、傳遞與學習。


知識經濟的特色在屬於無形資產,傳統的知識經濟架構分為三大類型,知識傳遞、知識學習與知識內容創造這三個基本類型。


在數位化的時代來看,這三大類型所對應的服務類型與商業模式就非常明顯。


知識傳遞對應到的主要商業模式和服務類型也就是數位資訊傳遞平台這一塊,例如傳統web1.0 的新聞資訊媒體到 web2.0的 fb, ig, youtube, tiktok 社群等資訊傳遞平台。


知識學習這一塊主要就是培訓服務與商業模式這一塊,例如傳統的學校教育或培訓課程服務,到web 2.0 由社群平台所創造的線上學習模式,最有名的例子就是可汗學院開創了線上學習的風潮。


知識內容創造這一塊,主要就是知識內容創造,例如傳統這一塊主要就是由出版社所掌握,在前面網路時代,透過web 2.0催化出的新興知識傳遞與學習平台,打造出不同類型的網紅經濟模式,開發出近年為人熟悉的網紅經濟模式,而tiktok成功的原因之一在於將這三塊以更有效率且無差別對象(內容創造者同時也是資訊平台使用者)的方式整合在一起。


未來知識經濟的關鍵在於如何更有效率地創造出具體應用價值,但從目前的知識經濟架構轉向這個方向發展的過程中,必定會出現目標客戶(TA)縮減造成營收規模收斂的問題,以及知識應用價值轉換成功率的問題。


誰能率先克服,誰就能超越TIKTOK!


2022©汪周禮@智合創新

歡迎洽詢打造知識經濟技能的創新工具相關服務
Service@iiiinnovation.com


Reference :

1. 知識經濟及創新經濟時代下人才培育的重要性
    https://portal.stpi.narl.org.tw/index/article/42

淺談新創商業模式

 

淺談新創商業模式

 

目前小弟研究過的數位商業模式類型非常多種,常見的就超過上百種,實體商業模就更多樣了。

在商業模式設計中,關鍵不在於設計出多少商業模式,而是在於有沒有創造客戶成功價值,套句創新工具的術語來說,就是打造的商業模式中,是否符合理想價值指標,這個理想價值指標直接對應客戶(需求)價值,是整個商業模式價值鏈的核心因子。

檢視WEWORK的公開資料來看,我們可以發現WEWORK試圖透過多種商業模式型態切入不同領域的市場,例如從WEWORK共享辦公室到WEGROW共享空間的學校甚至健身房等模式,但這些都容易與現有的市場出現競爭,換句話說,也就是容易被模仿,加上不同地區市場文化的差異性,造成WEWORK必須透過併購區域對手來消滅潛在威脅(例如併購NAKED HUB),這直接且間接地觸發了大量的資金消耗模式。


透過龐大的資金堆疊出競爭門檻是常見的市場競爭行為,對於大範圍的市場與具有廣泛客層的單純商業模式下更需要如此,例如GOOGLE 透過免費的電子郵件和服務,建立低成本的多層價值,打造多樣化的服務習慣,強大地黏著數位使用者,進一步鞏固GOOGLE SERVICE產業價值鏈。

GOOGLE 所堆疊出的免費的資源門檻,在WEB2.0時代讓其難以被超越。


WEWORK與房地產結合只能算是一個緩兵之計。

由於房地產空間的價值相對高,藉由操作高價位房地產區域空間利用效率,確實能創造價值利潤空間,畢竟高價房區的市場有限,加上能夠利用這一塊的客層也並非多數,因此從提高營收與獲利的角度來看,並非長久之計。

龐大資金挹注的價值在於堆疊出市場競爭門檻,而非透過資源消耗維持營運,特別是在疫情時代,共享空間的商業模式價值進一步被壓縮,如何翻轉,需要從基礎面重新檢驗商業概念的核心價值,由此設計出數位市場對實體空間需求的新商業模式。

創造虛實空間整合高價值應用,或許將是WEWORK商業模式是否能翻身的觀察關鍵。


2022©汪周禮@智合創新

reference:

1. WeWork 是世界上最有價值的初創公司之一,儘管它的業務運作方式被廣泛誤解。我們看看 WeWork 是如何賺錢的,它在哪里花錢,以及它的飛輪是如何運作的。

https://www.cbinsights.com/research/report/how-wework-makes-money/

2. wework business model

https://businessmodelanalyst.com/wework-business-model/

3. wework confirms deal to buy naked hub

https://techcrunch.com/2018/04/11/wework-confirms-deal-to-buy-naked-hub-one-of-its-main-competitors-in-china/


相關文章:

淺談新創商業模式2

https://intellectual-integration-innovation.blogspot.com/2022/08/2.html

2022年8月20日 星期六

創新0到1 - 創新來源



 #創新0到1

在TQM的精神中,我們知道源頭管理很重要!

同樣地,源頭創新也很重要!

新產品開發活動是已知最接近創新的活動之一,而新產品開發中的Phase-Gate 流程就是透過層層把關,分階段做好創新源頭管理。

持續探索創新的源頭,有效地分析與評估創新來源能帶來的效益,就能提高創新的成功率。

探索創新源頭的方法有很多種,例如市場產業需求分析(如PEST法)、客戶需求分析(如JTBD法)、市場競品分析(如標竿分析)、創新技術發展趨勢分析(如專利技術分析結合TRIZ技術趨勢模型分析法)等等。

如何有效的探索這些不同的創新源頭,根據企業資源優勢整合在企業新產品開發活動中,縮短 TIME-TO-MARKET,往往需要更有效率的創新應用整合工具。

每一種創新工具都有其限制與使用範圍,因此如何有效率地學習這些創新應用整合工具,需要根據需求和目標搭配不同工具的使用範圍來學習。

創新的來源非常多種,知名管理學大師 Peter Drucker 也列出七種創新來源(*1),以上僅列舉一二。

*1
1. Unexpected Successes and Unexpected Failures 2. Changes in Demographics 3. Incongruities 4. Changes in Meaning and Perception 5. Process Needs 6. New Knowledge 7. Changes in Industry and Market Structure


其他更多創新0到1系列,歡迎參考以下內容

創新產品開發系列課程
歡迎企業包班
service@iiiinnovation.com

2022©汪周禮@智合創新

AI 與人類:輔助共生而非競爭取代

  AI 即使發展到AGI (通用人工智慧) 也不會取代人類,只要人類繼續學習成長不斷提升。AI 學習到的資料,也只是人類已經完成的知識,真正的創造力,是突破不同情況的需求限制所展現於當下的新知識,這一塊,還是需要靠人腦才能完成。 AI不會取代人,只會取代那些不會使用AI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