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20年10月20日 星期二

如何突破慣性思考 (二) - 面對無助的勇氣

 

如何突破慣性思考 () -  面對無助的勇氣 

 


很多創意或創造力培訓目的是為了開發學員的創意、培養創造力,根據經驗,若要養成這一塊,首要關鍵在於突破慣性思考模式,必須要突破慣性思考模式,進一步內化成屬於自己的創意思考模式,才有辦法面對不同情況使用,否則這樣的創意或創造力培訓效果通常只是曇花一現,久了以後,就更容易忘記,甚至到當要真正面對問題解決問題需要有用的創意或創造力時,就腦袋一片空白了。創意或創造力培訓需要長時間的培訓與訓練才有辦法看到效果。

 

根據筆者10多年研究使用創新工具的經驗,發現完整的突破慣性思考模式的創意或創造力訓練,必須包括具有發散思考與收斂思考的培訓(*創新工具類型),這樣才能成為培養創新力(*參考創新七力)的基礎,最後要能自我整合發散與收斂思考模式,根據情況與工具特性(*TRIZ創新工具)選擇使用於面對的問題,才有辦法訓練出具體解決問題創新方案的能力。

 

可惜的是,大部分的創意或創造力培訓屬於發散思考訓練,大多是在未預先設立限制條件的情況下,先盡可能地產生想法,但是,這樣的方法要落實成為具體方案通常不容易,會容易產生認知缺口(*創意缺口)

這是因為我們一開始就移除限制條件,當把創意想法引入真實問題情況時,通常會遇到甚至更多的其他問題,通常這時候創意往往就會卡住了,用不上了(*創新難3000 vs. 1),就算能產生具體方案,沒有突破原始系統限制,通常也不實用。

創意缺口/認知缺口


創新難 3000 vs 1

結合上面的概念,再以企業進行新產品開發過程來做為評估創意創新的流程,會比較符合進行創新的實際情況。

比如說想要開發MR(AR+VR)軟體產品,這需要很多軟硬件設備資源成本來達成,例如早期VR技術不成熟容易讓使用者產生不良副作用,例如使用者看太久會頭暈想吐等;或是說雖然有很好的影像處理技術,但是沒有足夠展示內容;或是需要投入更多資源才能跨領域合作產生適合的產品內容,例如需要和文創產業合作,但光是著作權授權費用就是一筆不小的前置成本開銷;或是這樣的方案進入市場因為功能少和成本高的關係,曲高和寡,不符合消費者需求造成的競爭力不足等等,諸如此類其他系統或超系統眾多複雜因素影響。

 2016.04.05 hTC VIVE


又例如更早幾年前出現的Google Glass,由於軟體功能呈現的內容有限,加上耗電量等因素硬體因素,雖然那時候看起來很酷,但是終究沒有辦法滿足消費者需求缺口,因此就難以創造比現有市場競爭產品更高的價值。

 2014年GOOGLE GLASS & 2016年四月MSQRD 變臉app

 

 

為了避免上面問題,當要滿足市場需求、同時解決因滿足需求而衍生的問題並提出具體創新方案,這除了需要培養發散思考訓練,利用突破慣性思考能力,產生創意先提供突破產品系統限制束縛的適合發展方向作為參考外,之後,更要再進行收斂思考訓練,解決因系統資訊範圍改變產生問題典範移轉後的新問題。

根據創意所衍生的問題,利用解決問題工具產生創意解(conceptual solution),唯有將這兩種不同類型的工具整合在一起,進行整合式發散與收斂思考模式的訓練。

如此一來,才能在盡可能符合現實情況的條件下,產生有效的創意方案,提升新產品開發的實施效益,增加創新產品成功率。

 

然而,很少有創新工具可以將收斂與發散式的工具放在一起,並且有效的解決技術問題,產生創新方案。

根據筆者10多年研究並實際使用創新工具的經驗,目前已知可以整合收斂思考與發散思考最有效的工具就是TRIZ系統創新工具,特別是現代TRIZ創新工具(MATRIZ知識體系)

 

TRIZ創新工具之所以能成為最有效的創新工具,主要在於其除了將發散和收斂思考模式整合在一起,更重要的是,

TRIZ創新工具自成一套突破慣性思考模式的系統工具,並且有效,因此為全球數百間頂尖企業所採用,成為暢行全球70多年的創新工具,歷久彌新。

 

有時會聽到有人說TRIZ沒有用,不過如果TRIZ真的沒有用,為什麼可以在全球發展超過一甲子,甚至為數百間國際企業所採用?

為了解答這個問題,我觀察了一下目前狀況,發現一些現象。

在此提供給有興趣的朋友參考。

 

現象一:學TRIZ不夠認真(誤以為會很容易產生答案)。

現象二:學習TRIZ動機不足(工作需求不大、沒和工作結合創造價值)。

現象三:培訓老師TRIZ工具知識不足(看書自學)。

現象四:培訓老師TRIZ工具不會使用(亂槍打鳥靠創意)。

現象五:培訓老師沒有實際使用TRIZ產生創新成果(無法克服自我慣性思考模式)。

 

會出這些現象,追根究柢,是因為將創新技能當成知識在學習才會出現的情況。我認為這也是屬於創新殺手,這是因為錨定效應的學習認知一旦建立,會非常難以克服。


要能夠將TRIZ創新工具學以致用,需要避免上面的現象,真正把TRIZ當成技能在學習,知行並重,實際練習去應用,務必跳脫知識填鴨或啟發式的活動學習所產生的認知困境。更重要的是,要找適合的培訓講師與選擇適當培訓方式


最早從1998TRIZ MASTER- VICTOR FEY 在工研院開始教TRIZ,在台引發TRIZ風潮後,可以說台灣的TRIZ發展迄今已經超過20年了,現在也有很多人在教,但遺憾的是目前少有人或企業真正敢公開表示能運用TRIZ創新工具產生創新成果(*非創意成果),大部分就是在每年財報中揭露員工培訓有TRIZ課程,宣示作用大於實質意義。


如果真的想要運用TRIZ創新工具產生實際可行的創新方案,務必把TRIZ當成一種創新技能學習,建議一定要找有實際運用TRIZ成功的創新老師學習,如此才能協助你縮短突破慣性思考的撞牆期 認知空白

 

教你的老師若沒有經歷這種認知空白的撞牆期,那麼是要如何告訴他的培訓學員如何突破呢?
要如何透過自己的經驗協助學員縮短突破由過去數十年所養成的慣性思考模式的學習時間呢?

 

‘認知空白’是我自創的名詞,主要是在我過去在做創新方案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會遇到的一種特殊的思考情況所產生的感受。

第一次遇到的時候會害怕,無助,這種感受好比像是一個人乘著小舟在海上漂流,放眼望去,看不到任何島嶼出現在地平線,很惶恐,無所依靠。

為了要能解決問題,這時候整理思緒,將思考模式歸零,重新開始,一步一步踏實的根據現況與對應工具進行分析,先依照現有資訊進行微觀拆解分析,盡可能地拆解再拆解,分析再分析,最後會發現核心資訊,這樣的核心資訊結合問題分析工具,往往會引導出核心問題,歸納出關鍵問題,然後根據關鍵問題重新建構最簡單的基礎必要系統方案架構。這時候的系統架構已經完全克服過去技術系統資訊所形成障礙。

從事後的解決方案來看,此時答案往往呼之欲出了。

可以說,好的問題分析,決定了解決方案的範圍與價值


現在當出現認知空白的時候,我會很高興,這代表我正在突破自己過去的思維模式。只要勇敢面對認知空白,去克服它,就會突破慣性思考進化成創新人才!!



2020©  汪周禮(Jou-li Wang) @智合創新 資深創新顧問

如需引用或合作,歡迎來信告知。
SERVICE@iiiinnovation.c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AI輔助創新- 生成式AI 在軟體開發的應用層、架構層與核心層解析與成功專案心得 (生成式AI加速產業技能典範移轉)

背景: #生成式AI加速產業技能典範移轉 改變從軟體產業開始 AI加速coding automation的發展,也因此軟體技能將開始出現典範移轉現象,這也是為什麼可以常看到大老們呼籲現在小朋友不要學寫程式,但我認為程式開發還是需要人來進行,CODING可以由AI幫忙。 #軟體技能...